刀光剪影中的传承与创新:近400年张小泉为什么屹立不倒

中国新闻 2024-10-29 浏览(10) 评论(0)
- N +

刀光剪影中的传承与创新:近400年张小泉为什么屹立不倒

刀光剪影中的传承与创新:近400年张小泉为什么屹立不倒

  09:56

  视频制作:澎湃新闻·源深视频 监制:文若愚、韩莉莉 导演:荣昊 封面设计:王斌 制片:翟灵(09:56)

  晨曦初破,厨房内已是一片忙碌。杭州一家百年知名品牌的公司里,新上任的食堂大厨小程立于案前。他每天忙碌两件事:一是为几百名工友精心策划三餐菜谱,二是寻找一把能够完美满足烹饪需求的刀。

  好刀在厨师手中,如同舞者手中的扇子,轻盈而灵动。它随着人的手腕轻轻转动,每一次挥动都恰到好处,每一次切割都精准无误。无论是鲜嫩的鱼肉,还是根茎蔬菜,都在刀的锋利下,化为片片均匀、丝丝细腻的食材。

  好刀从来就不只是切割工具,它能随着人的灵感与创意,将食材幻化为一道道色香味俱佳的佳肴。一把好刀,是能够和人默契共舞的,而这正是张小泉这个始创于1628年的品牌,历经近400年的风雨洗礼,依然能够熠熠生辉的精髓所在。

  现代与非遗结合,张小泉诠释“匠心永恒”

  回望历史长河,中国的刀具与剪刀业经历了从手工锻造到机械化生产的转变。铁匠们用炉火与锤子,一锤一锤地敲打出锋利的刀刃,每一把刀具都蕴含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工业的发展,机械化生产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手工锻造。但是,在这场行业变革中,张小泉不仅保留了传统的手工锻造技艺,更将其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创造出了既具有传统韵味又不失现代感的产品。

  生产基地里,几条现代化的剪刀工业产线与一条独属于非遗师傅们的手工锻剪产线交相辉映。非遗传承人陈伟明师傅带着他的徒弟们,正在这条产线上锻造一批剪刀。

  从刃口镶钢、剪体用铁,到镶钢锻制、淬火打磨,再到敲缝、镀镍、拷油,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历经72道古法工艺之后,一把让陈师傅满意的剪刀终于诞生了。这把剪刀两刃交错、缝如鹅毛,透出的光缝不仅检验了剪刀的锋利度,更考验了陈师傅的深厚功力。

  匠人精神绝不是仅仅属于传统,相反,历经近400年的磨练,它已经变成了每一个张小泉人骨子里的血脉,在现代化生产线上依然完美的传承。

  张小泉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新尧表示,张小泉品牌一直秉持着“良钢精作”的理念,致力于为消费者提供高品质的刀剪产品。张小泉的制剪工艺被列为了第一批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是最早的一批中华老字号。然而,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老字号”并不是保命符。对于张小泉这样的品牌来说,最核心最关键的还是产品本身。

  会议室里,一场围绕即将投产的新款刀具的“激烈交锋”正在进行。产品设计、生产制造、品质把控三个团队各抒己见,就刀具的刃口角度与厚度这一关键标准展开了深入讨论。

  “我们要求的标准必须马上下发到生产线去执行。”随着国家标准的提高,张小泉内部的生产要求也相应提升。面对这一挑战,团队成员们深知没有退路,只有迎头赶上。

  然而,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团队成员产生了分歧。生产制造团队担忧新标准会增加操作的不便利性,影响生产效率和成本。他们指出,原来同一工装治具可以制作多种刀具,但现在要求细分到多个品相,这无疑增加了生产难度和成本。

  品质把控团队则坚持认为,新标准虽然短期内可能增加成本,但从长远来看,对企业品质的提升和顾客体验的改善将产生深远影响。他们强调,张小泉作为拥有近400年历史的品牌,必须始终坚守品质为先的原则,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用户体验。

  对此,技术研发中心总监吴晓明介绍,在研发过程中,他们会把自己当作普通消费者来代入,以更严格的要求来测试产品。以刀具为例,锋利度和耐用度是其主要性能指标。因此,在供应链选择上,张小泉会选择行业龙头企业作为合作伙伴,并在实验室进行碳硫分析和食品安全分析,确保原材料的质量。

  这场激烈的争论最终达成共识,团队成员们决定将新标准下发到位,并与工艺技术团队联合制定内部提升方案,确保整个标准能够达到要求。

  通过这次讨论,张小泉团队不仅解决了新款刀具的刃口角度与厚度问题,更在团队内部树立了品质为先的共识。他们深知,只有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用户体验,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人们经常会问一个问题,为什么张小泉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答案依然明了:

  因为张小泉深知,品质是企业生存的根本,消费者的满意是企业发展的基石。

  唯有不遗余力,才可能让理想超越现实,成为了行业的标杆与典范。张新尧强调,只有消费者使用得舒服,觉得产品够好,才会一直愿意选择这个品牌。因此,张小泉一直持开放的态度去拥抱各类消费者的需求,坚持“客户第一”的原则。在保持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张小泉不断引入新技术、新材料,提升产品的性能和品质。同时,张小泉也注重产品的创新和多样化,以满足消费者日益多样化的需求。

  智能革新,张小泉用科技克服刀剪制造难关

  除了秉持匠心精神,不断提升品质和工艺水平,同时张小泉也一直在探索智能制造的新路径,引领刀剪行业的转型升级。

  据悉,张小泉的产品团队每年能够设计出约500款产品,但每款产品在投产之前,都需要经过市场分析、结构模拟测试、开模试制、成本评审等数十项严格检测。这一层层考核确保了只有真正优秀的产品设计才能进入生产环节,从而保证张小泉产品的卓越品质。

  然而,在当前的刀剪行业中,张小泉也面临着不小的压力。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不仅有国内品牌的竞争,还有国外品牌的涌入。同时,消费者的需求也日益多样化,对于不同的产品、功能和使用环境都有不同的需求。为了捕捉到这些需求,张小泉需要不断创新,在产品质量、结构和工艺上不断钻研。

  2021年,张小泉阳江智能制造基地正式投产,这标志着张小泉在刀剪生产工艺上实现了巨大变革。通过引入自动磨削、自动开刃、自动包装等16条自动化生产线,张小泉的产线效率得到了大幅提升。例如,自动化水磨产线较传统的人工水磨产线效率提升了接近3.5倍,产品的一致性和稳定性也得到了很大保障。

  在智能制造方面,张小泉作为老字号企业,有责任和义务率先进行探索和尝试。阳江工厂引用的自动化产线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在生产柔性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通过运用激光切割、仿型机、自动磨背等先进设备,张小泉可以减少产品的换型,缩短生产周期,快速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

  在刀具生产过程中,热处理是灵魂所在。张小泉通过改变材料内部的结构组织,决定了刀具产品的硬度和韧性。这一环节对于保证刀具的品质至关重要。

  在刀具制造行业中,追求高硬度与合适韧性之间的平衡点,一直是整个行业的难点,特别是对于焊接刀具而言,如何有效去除焊接应力,更是张小泉一直追求摸索的制造工艺。

  经过不断努力,张小泉已经实现了焊后立即进行退火,并通过工业传感器和自动化装置精确控制退火的温度、时间和位置,从而确保产品的硬度和韧性都达到最佳状态。这一制造工艺的突破,不仅提升了产品的品质,也进一步巩固了张小泉在刀剪行业的领先地位。

  在张小泉国家级刀剪实验室,每一批刀具生产出来后,都会有三四把被选中进行质量检验。这些刀具需要经历严格的测试,只有“表现合格”的同批次刀具才能面世。这种对品质的执着追求,让张小泉赢得了消费者的信任和支持。

  “良钢精作,匠心铸美”这八个字,一直是张小泉不变的坚守。对于未来开发的所有产品,张小泉都将赋予高品质要求,确保每一件产品都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同时,张小泉还将建立更加完善的传播网络,捕捉用户需求,满足用户痛点,提供更好的服务和售后保障,提升整体用户体验。

  刀和剪,不仅仅是工具,更是生活的见证者。张小泉的每一柄刀、每一把剪都如同时间的守望者,守护着中国文化的烟火气,并且用匠心铸就品质,用创新引领未来。

  小程最终在张小泉生产基地找到了自己心仪的刀,也见证了张小泉如何以匠心精神打造每一件产品。在未来的日子里,小程将用这把好刀为工友们烹饪出更多美味佳肴,而张小泉也将继续秉持匠心精神,为消费者带来更多优质、实用的刀剪产品。

标签: